【羊城晚报】广东省优秀医药成果发布!中山一院4项入选

2025-01-16

      近日,在广东省第二届优秀医药成果发布暨转化签约大会上,全省40项优秀医药成果正式公布,12项优秀成果与转化合作企业签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4项入选1项签约。

 

      项目名称:一种针灸装置——针灸枪
      项目负责人:苏培强
      团队成员:詹铭彬、刘恒宇、翁日聪

 

image-20250116094823-1

 

      针灸中,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专用的针具按照一定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有的针灸枪虽然降低了传统针灸操作难度,提高针刺效率,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该发明设计的新型针灸枪其针枪包含枪身、扳机、击发组件和触发组件。它通过发射和复位状态的切换来控制针刺过程。发射时,传动部与动力输出端离合,第一弹簧释放弹力,经击发杆将针具从出针口击出;发射后转动扳机,二者重新结合,第一弹簧压缩进入复位状态。

      新型针灸枪将击发与复位功能集成于扳机操作上,使用者无需复杂动作就能完成整个针刺循环,操作极为便捷,极大地提高了针刺效率。同时,新型针灸枪一体化设计避免了因操作复杂而可能产生的失误,降低了针刺意外的发生概率,安全性得到增强。因此,新型针灸枪相比传统针灸方式和现有针灸枪更具优势,有望逐步取代现有针灸枪并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使用。

 

      项目名称: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
      项目负责人:朱庆棠
      团队成员:黄喜军、夏俊、王婷、顾凡彬

 

image-20250116094850-2

 

      针对“显微外科技术难掌握,手术耗时费力易疲劳,显微外科医生学习曲线长、培养周期长,专业人才少,服务供给缺口大”的临床痛点,团队基于医工融合技术基础,专注研发具备轻便灵巧构型、显微视觉图像引导以及自适应手术施加力控制的亚微米级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

      该系统具备双臂16自由度运动机械臂,60倍4K超高清3D数字视觉导航系统,亚微米级远程多定点中心主从控制,执行精度可达0.1微米,并有自适应触力反馈闭环。在多项参数和性能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部分方面甚至有所超越。

      该系统具备超高稳定性,能辅助医生完成直径0.2毫米至3毫米的微血管吻合等高难度手术,可有效降低显微外科手术的技术门槛和学习曲线,缩短医生的培养周期,缓解专业人才匮乏、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将产生重大的社会、科技和经济效益。未来,还将实现远程手术,专家可跨地域为患者实施精准操作,推动高端医疗技术普及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项目名称:一种全新的可通过血脑屏障的脑胶质瘤小肽药物
      项目负责人:张弩
      团队成员:黄努努、杨雪松、吴序嘉、李凡滢、陈志鹏、钟键

 

image-20250116094924-3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中最常见且最致命的原发性脑肿瘤,病因不明并且容易复发以及产生放化疗抵抗,5年存活率只有3%-5%。目前,GBM的首次诊断临床治疗仍然是先手术切除然后辅助放化疗,虽然肿瘤电场治疗新近也被纳入指南,然而无论经过何种治疗,确诊GB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一般为12-15个月,且无缓解和治愈的可能。

      该项目首次发现抑癌基因PTEN 5`UTR可以编码一个31个氨基酸的抑癌小肽MP31,通过限制线粒体乳酸氧化抑制胶质瘤干细胞的生长。MP31小肽细胞内源存在、分子量小且脂溶性强,体外合成的MP31小肽腹腔注射可穿过血脑屏障,对正常组织无毒副作用,但明显抑制小鼠PDX脑胶质瘤的进展,显著延长小鼠生存期。因此MP31抗肿瘤小肽具有较好的成药基础。

      该项目首创性地基于人类基因组“非编码区域”靶点和GBM核心生化代谢通路研发具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通过血脑屏障的GBM小肽药物。有望颠覆全球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无药可用”的现状;同时也将在“靶点”和“药物”两大方向,提升中国抗肿瘤多肽药物产业在知识产权上的自主性。

 

      项目名称:中药复方狼疮方结合常规西药治疗狼疮肾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项目负责人:阳晓
      团队成员:陈崴、唐可京、文琼、张俊鹏、刘瑞华

      全球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病率为30-150/100000人,约35%-60%的患者可发展至狼疮肾炎。中药复方狼疮方是中山一院著名肾脏病学专家叶任高教授治疗狼疮肾炎的经验方。早年临床观察证实用狼疮方配合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标准方案治疗狼疮肾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标准方案组,复发率及副作用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单纯标准方案组。研究论文被国际学界引用并获得广大患者的好评。

 

image-20250116094952-4

 阳晓教授为狼疮肾炎患者开出第一张白花紫莲颗粒

 

      近20多年来,阳晓教授带领的肾内科团队及陈孝教授带领的药学部团队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重大科研项目资助下,对狼疮方颗粒的有效性、安全性、制剂工艺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狼疮方发明和制备工艺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24年,在肾内科陈崴主任、药学部唐可京主任组织下,基于狼疮方研制的中药制剂 “白花紫莲颗粒”成功获批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许可备案,实现中山一院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备案 “零”的突破。临床观察显示,该制剂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中医辨证为热毒血瘀证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吸引了各地患者来院用药治疗。

 

记者 陈辉 通讯员 章智琦

报道链接:https://6nis.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20643/53183762.html?isShare=true&xyt=1736928539137

报道日期:2025-01-15